从2023年的A100、H100全面禁售永隆配资,到被迫推出“阉割版”H800,再到2024年初性能仅剩H100芯片20%的H20,英伟达的“特供中国芯片”已历经两次“技术阉割”。如今,美国对H20芯片的出口禁令刚落地,英伟达却火速宣布将推出第三次性能缩水的“B20”芯片。
然而外媒却直指“中企早已堵死退路”——华为昇腾920推理性能赶上H20,寒武纪MLU580实现纯国产化,而中国企业仍在2025年前3个月狂砸160亿美元囤积H20芯片。
一场“刀尖舔血”的生意
当黄仁勋在2025年4月飞抵北京时,他手里攥着两个“矛盾体”:一边是美国政府要求英伟达“彻底断供”,另一边是中国客户百亿美元的H20芯片订单。这场博弈的核心,是一组惊人的数据——中国AI算力需求年增速超74%,但国产芯片产能仅能满足不到30%。
展开剩余74%支持者认为,英伟达“特供芯片”是救命稻草。某互联网大厂工程师坦言:“昇腾920的推理速度确实更快,但想买到现货得排到2026年。我们的大模型项目等不起!”而反对者则痛斥这是“慢性毒药”。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的报告显示,使用CUDA生态训练的AI模型,迁移到国产芯片需重写80%代码。更危险的是,英伟达在B20芯片中埋下“动态性能开关”,一旦美国收紧管制,算力可能被远程锁死。
“阉割”背后的三重算计
英伟达的“自宫”策略看似荒谬,实则暗藏商业逻辑。第一次阉割(H800)砍掉30%互联带宽,是为了绕过美国1.4T显存带宽红线;第二次阉割(H20)将FP16算力从148TFLOPS降至74TFLOPS,只为卡住70TFLOPS的出口门槛;第三次阉割(B20)更狠——通过封装工艺限制,使单卡AI训练效能仅剩Blackwell原版的40%左右,却要消耗100%的电费。
这种“挤牙膏式”技术管控,实则是生态绑架。某大厂斥资35亿美元采购的8万张H20芯片,必须搭配英伟达的NVLink互联技术;某云巨头基于H20构建的智能计算中心,底层调度系统完全依赖CUDA。正如硅谷分析师所言:“英伟达卖的不是芯片,而是让中国企业上瘾的‘技术鸦片’。”
国产替代的“破局时刻”
当外媒唱衰“中国企业还在接盘”时,本土产业链已悄然重构。华为的“蚂蚁雄兵”战术最具代表性——昇腾910B单卡性能虽只有H20的78%,但通过CloudMatrix 384超节点集群,288块昇腾芯片并行计算,整体算力反超英伟达NVL72服务器67%。更关键的是,昇腾生态已兼容70%主流AI框架,字节跳动的DeepSeek-R1大模型迁移成本降低至3周。
寒武纪的突围则更具象征意义。MLU580芯片采用纯国产28nm工艺,虽比台积电4nm落后两代,但通过存算一体架构设计,在智慧城市视频分析场景中,单位能耗效率反超H20芯片15%。2025年Q1,国产AI芯片出口额同比激增25.6%,欧洲车企甚至开始批量采购中国中端算力芯片。
“接盘侠”还是“清醒者”?
这场博弈中最吊诡的现象,是“囤货”与“替代”并行。2025年4月,一中企一边支付11万元/张的高价抢购H20芯片,另一边联合博通研发APU芯片;某大厂在深圳建成的亚洲最大智算中心,英伟达H20和华为昇腾混搭使用。这种“双轨制”策略,暴露出中国AI产业的现实困境——既要解决眼前的算力缺口,又要为5年后的全面替代留足缓冲期。
但危险信号已然显现,老美已经盯上了中国AI产业,任何使用英伟达芯片训练千亿参数大模型的企业,都可能被“重点照顾”,所以那些依赖H20芯片的互联网巨头,不排除面临“用一次就断供”的风险。
当英伟达的第三次阉割芯片B20样品将在6月送达中国客户时,昇腾的生产线正以每月5000片晶圆的速度爬坡。这场较量早已超越单纯的性能参数之争,而是生态标准的话语权之战。正如某国产芯片工程师的感慨:“我们不需要同情‘被阉割的英伟达’永隆配资,因为当中国能种出自己的‘晶体管森林’时,所有特供芯片都会变成电子废铁。”
发布于:河南省策略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