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备受世人视为“封建遗迹”的北京古城墙及其城门牌楼,最终在首都城市建设的推进下,无法抵抗拆除的命运。这场持续了近二十年的拆除工作,彻底摧毁了这座已有600年历史的古城墙添盈聚富,将其从北京的天际线中抹去。
对于梁思成来说,每每想起这段历史,他的心中便如刀绞般痛苦。为了保留这些历史建筑,他曾奔走呼号,力图改变拆除的决定,然而添盈聚富无奈,他的努力终究未能改变命运。如今,他唯一能做的,只是低声自语:“还好,徽因没看到。”这句话背后,是他对林徽因的深情与痛惜。
梁思成与林徽因,作为中国建筑学界的泰斗,投身于自己所挚爱的建筑事业,用尽毕生精力。那个时代的北京,城墙像一条弯曲的“凹”字形带状物,环绕着古老的城池,全长达14公里。始建于元朝,经过明代的扩建和清代的修整,直到民国时期,这座古城墙已见证了超过600年的历史。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北平城的命运急转直下。
1948年,平津战役的硝烟即将蔓延,北平的安危让梁思成和林徽因焦虑不安。他们日夜以绘制地图的方式,标注出城内重要的古迹位置,并郑重地交给了组织。梁思成曾坚定地说:“北平是世界上现存最伟大的古城市,我们有责任必须保护它!不到万不得已,最好不要损坏。”幸运的是,北平没有在战火中消失,傅作义宣布起义,北平得以和平解放,历史悠久的古城在这次事件中得以保全。
展开剩余77%然而,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未能逃脱新社会发展的脚步。1949年春,随着国家对旧城进行考察与修复,梁思成和林徽因感到欣慰,但这种喜悦很快被接踵而来的变故打破。冬季的一场城市规划会议上,苏联专家巴兰尼科夫提出,原有的古城墙和古建筑对新中国没有任何益处,反而是制约城市发展的负担。他主张拆除这些古迹,为现代城市的规划腾出空间。自此,围绕“保留”与“拆除”的辩论,持续了近9年。
在这场争论中,梁思成、林徽因和陈占祥等建筑学家坚定站在保留派一方,认为这些古建筑是文化遗产,不应轻易拆除。可随着时间的推移,拆除派的声音越来越强烈。许多人认为这些老旧建筑是“封建余孽”,对于现代社会无益。而在当时,城墙的作用似乎已不再,已不再具备防御功能。甚至普通市民也觉得城墙妨碍了日常生活,绕行成了常态,甚至不时发生交通事故。
梁思成和其他保留派学者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应当得到保护,他们提出在城市规划中应该兼顾古今,既不毁坏历史遗产,也推动现代化建设。他们甚至提出将行政中心设置在北京西郊,借此实现“新旧兼顾,平衡发展”的目标。为此,梁思成和陈占祥两位建筑专家通力合作,完成了一份长达2.5万字的《建议》,附上了详细的规划图纸。梁思成自费印刷了数百份《建议》,奔走四方,试图争取更多支持。而林徽因,也不顾自身的病痛,始终陪伴在丈夫左右,亲自参与这场保卫古建筑的战斗。
然而,他们的努力收效甚微。1953年,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吴晗组织了一次关于古建筑保护的座谈会,在会上他明确表示,所有的古城门和城楼都必须拆除。吴晗认为,四大牌楼的存在阻碍了市容与交通,尤其是东、西牌楼曾是执行死刑的地方。更重要的是,他认为梁思成夫妇主张保留古建筑,更多是出于美学考虑。为此,他提出,可以用欧洲风格的铜像和喷泉等现代设施取代这些古建筑。
林徽因对此嗤之以鼻,强烈反对。在她看来,城市规划得当,这些古建筑根本不会影响市容。至于拆除牌楼的理由,林徽因感到可笑,她直言:“要说死过人,那故宫里死过多少人?难道故宫也要拆吗?”她的反驳中充满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敬重。而吴晗的回应,最终成了林徽因不满的催化剂,愤怒中她直言:“你必将身败名裂。”这句话,后来成了吴晗命运的预言。
陈占祥回忆称,林徽因在座谈会结束时情绪激动,指着吴晗的鼻子,大声责骂他。尽管她当时因病声音微弱,但每一个字都透着无比的决绝与痛惜。这场辩论的结局,梁思成在场上泪如雨下。他悲愤地表示:“再过50年,你会知道真理在我这边。”然而,时局已定,经济建设和城市现代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梁思成的“遗憾”注定无解。
不久后,文物界人士郑振铎在一次聚餐会上感慨:“推土机一开动,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就此消失。”林徽因听后悲愤难抑,情绪失控与吴晗发生了冲突。她的愤怒让她失去了最后一丝理智,她冲吴晗大声训斥:“你必将身败名裂!”而这一预言最终成了现实。
随着争论的深入,林徽因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她无力再支撑保卫古建筑的事业,眼看着这些承载着历史的建筑一座座倒下,她心如刀绞,逐渐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在临终前,她曾多次发问:“为什么我们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精心保存着几块残砖碎瓦,却要拆掉保存完好的世界级古建筑?”历史没有答案,而她的失望更使她在最后的时光里拒绝治疗,用这样的方式抗议。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在满怀遗憾中离世,葬于她亲自设计的八宝山公墓。
她离世之时,北京的拆除工作已经进入了高峰。1950年,东公安局街和司法部街的牌楼先后被拆除;1953年5月,朝阳门和阜成门的城楼及瓮城被拆;1954年,中轴线上的地安门被拆除;到1957年,永定门的城楼箭楼也被拆除。自1958年起,大多数城墙和城楼纷纷消失在拆迁的浪潮中。整个拆除工作持续至70年代,成千上万的历史建筑化为灰烬,梁思成悲痛欲绝地说道:“还好,还好,徽因没看到。”然而,时光荏苒,2004年,北京重新意识到古建筑的价值,不惜巨资重新复建已拆除的遗址,永定门的复建便是其中之一。
梁思成与林徽因虽然已经离世添盈聚富,但他们的理念和对文化遗产的热爱依旧影响着后来的一代又一代学者和文物保护工作者。今天,我们回望历史,若当初按照梁思成的方案进行,北京城或许会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遗憾的是,历史终究没有给我们那个机会。
发布于:天津市策略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